政務大數據,字面意思即政務相關的大數據,大數據技術在政府業務領域的實例化。和諸多曾經的新興技術(SOA、智慧ALL等)一樣,大數據似乎也在逐漸成為過往,被AI、機器學習等舊事重提的“新”技術所替代。從業務層面來說,電子政務已經被逐漸淡化,政府的信息化、數字化進程已經初步完成,從城市治理層面的智慧城市、從國家治理層面以政務服務導向的政務互聯網+是當前的主旋律。
在這個大背景之下,政務大數據已經通過政務信息資源目錄、政務信息資源共享融合、政務數據資產化以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等業務專題逐漸形成燎原之勢。中央政府也多次提出國家大數據戰略......因此,我們努力去探求一下政務大數據的本質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政務大數據的核心是“政務”,大數據是其表現形式和載體?!罢铡睆V義來講,可以涵蓋政府主導或參與開展的所有事務和社會活動。我們政府所倡導的政務是以社會服務為導向的,公民、法人、外國人和社會組織是重要的服務對象。當前發展階段仍處于更好的提供“響應式”服務層面,如便民惠民的“一站式”。
我們至少還有兩個階段要走,一是常規政務服務的精準化,二是主動政務服務的常態化。當然,這兩個階段也可以合而為一,精準服務和主動服務將是重點。要想精準、想主動,基礎是信息獲取的全面性與準確性的平衡,化繁為簡、去偽存真是重要抓手。大數據相關技術對保障政務數據的全面性和準確性很有幫助。套用一句“不結合業務的架構都是不靠譜的”。同樣,不與業務深度相融合的大數據技術都是缺乏實質意義的。
其次,政務大數據的基礎是信息化。在大數據風生水起的過程中,政府信息化似乎成了一個相對比較低級的詞匯,甚至電子政務行業好像也變成了夕陽產業。事實上,從技術本身的視角來看兩者并不是非A即B,兩者有區別、更有緊密聯系。沒有了大數據技術支撐的政府信息化只是電子政務的初級階段,沒有了信息化基礎的政務大數據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為了大數據而大數據,不僅不利于政務信息化程度的提升,還有可能成為新一代的形象工程,中看不中用的樣子貨。
記得之前和一位基層政府官員朋友溝通智慧城市技術有多領先、多超前的時候,他在認認真真聽完之后講道:技術上的先進性毋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真真切切能給老百姓帶來的好處而不僅僅是改變。你們如果做好這一點,這個智慧城市的建設工作就一定會有成效,會得到社會的真正認可。政務大數據的價值、資產化以及所謂背后的價值,歸根到底是要創造經濟和社會收益,要有利于政務工作的開展。從某種程度上講,政務大數據是政府信息化(電子政務)的新階段、新發展。
再有,政務大數據的重點是讓政務數據“會說話”。政務加上了大數據,工作重點是要讓政務數據成為“智慧”的政務數據,其重要表現就是“會說話”。比如公安大數據就要形成經偵、刑偵、技偵等公共安全的綜合智庫并且能夠自全景展示及業務參照。農業大數據或食品藥品監督就要形成生產、加工、檢驗、流通及銷售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的立體監管。公共資源交易大數據就要從前期立項、招投標、簽約、履約、驗收后評價等過程中,形成資金流、業務流和價值轉換的自優化模型。
還有,政務大數據的價值是政務服務的集約化。政務服務的門類比較多,不同的服務對象、不同的服務主體、不同的服務內容。
其集約化一是數據聚合后使需要鏈接多個業務系統的政務服務被簡化,可以直接從數據層面從源頭來實現業務的整合;
二是數據聚合的機制建立后,政務大數據的全面性、覆蓋度和綜合性得到顯著改善,從而反作用于政務服務并有效提升其質量。與此同時,政務大數據使主動的政務服務成為可能,對改善公民、企業等主要服務對象的客戶體驗將有顯著成效。
最后,政務大數據的未來是數據自治。政務大數據的建立依賴于自頂向下的數據規劃和自底向上的數據治理。數據規劃是面向業務主題的,主題數據的規劃對整體的數據治理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數據治理是面向元數據的,政務元數據及政務數據元的標準化、規范化是重要基礎。就當前而言,數據規劃與數據治理相結合,是政務大數據質量和價值的重要保障。然而,政務大數據的未來一定是能夠實現自我治理的,并能夠實現對業務變化的自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