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既考查著我們國家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工作的應急能力和處置水平,也檢驗著我國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程度和社會成效。如何看待此次疫情防控中的大數據應用,客觀看待貢獻,發現存在不足?解答這些問題,有助于澄清認識、凝聚共識、共克時艱,還有助于改善工作、謀劃未來。
“辟謠”VS“造謠”
當前,一些機構頻繁發布各種基于大數據的疫情研究報告,包括自媒體、新媒體在內的各類媒體,也發布轉發,甚至利用自身的大數據技術采集、整理一些疫情信息。這些報告和信息為相關部門和公眾提供了信息參考,但也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甚至一些別有用的人假借大數據技術,以迷惑誤導公眾。
應當承認,災害面前,人們容易內心恐慌。面對這些謠言,大多民眾也多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有意無意轉發,大數據推薦算法在無形中又加速和擴大了這些謠言傳播。但更應該看到,大數據、推薦算法等最終承載的是人本身的思想觀念,不能因為大數據推薦算法的結果出現錯誤、冗余,就讓數據或算法“背鍋”。而且,我們更不應就此減少甚至質疑大數據技術的使用,只有讓真實信息比謠言跑得更快,才能讓謠言失去生存的“市場”。
在接下來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一方面要善用大數據及時搜索、發現虛假信息,分析其錯誤所在,及時公布,廣泛傳播;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大數據技術等先進信息技術的使用,先行一步,及時向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真實信息,以免被虛假信息先入為主。
精準防控VS封城堵路
當前,大數據技術已經應用于疫情防控的決策、發現、處置的全過程。一些大數據企業也先后開發了各種基于大數據技術的APP工具,比如,“確診患者交通工具同乘查詢系統”“疫情數據實時更新系統”“發熱門診分布地圖”“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自測評估系統”等。這些數字化工具有利于公眾做好自身防護,阻斷疫情傳播。有的企業以智慧化管理和網格化聯防聯控為抓手,將智慧社區技術手段用于宣傳和排查,實現疫情基層防控的智慧化、信息化。
然而,也需要看到,大數據技術的應用還不夠廣泛,還沒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治理體系。比如,各發布來源的數據尚未進行有效整合,建立一個集各種數據信息于一體的大數據平臺,整合各地政府部門、各種企業、各種機構的碎片化數據,開放共享,及時動態更新,以確保疫情數據的完整可靠。 此外,也可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根據上述確證感染者的數據信息,利用大數據技術形成確診人員和潛在感染對象的可視化行為路線圖,找準路線交叉點和終端,指導線下工作人員對各路線交叉點嚴格排查,各交叉區域加強防控,實現及時防控和防疫力量的合理分配。
線上工作VS填表抗疫
當前,為了減少人員流動,更好地防控疫情,有的省市發揮大數據優勢,暢通數據通道,全面啟動政府服務事項“線上辦”,事務處理“不見面”。很多大型互聯網和大數據企業也紛紛完善和推出各種類型的網絡視屏會議、在線辦公平臺。教育系統提出“停課不停學”,大力推進遠程教學,在線教育企業更是加大馬力完善在線教育功能。這些都充分展示了大數據給生活帶來的便利。
另一方面,在一些具體工作中,大數據技術仍然還有可以挖掘的潛力。比如,在對防控數據信息的摸排工作中,當前各省市、各單位分別采取了不同的信息報送制度和數據報送格式,很多地方依然重復著人工記錄、排查、篩選、統計等傳統的做法。事實上,可以開發一種簡易的統一數據報送平臺,采用不同層級授權管理模式,直接由排查對象自行填寫信息,工作人員和各級部門逐級審核提交,依法按需匯總使用。如此就可以避免了當前基層工作人員每天面向不同管理部門完成的格式不一的重復性信息填報工作。
此外,我們還應該著力加強數據共享,省市之間、地方之間、企業政府之間的數據應該打通,建立全國級別的大數據中臺,既實現數據脫敏又便利共享,分級分類授權,供各種需求主體依法使用,并鼓勵各類機構加強對疫情防控的大數據研究,提升應用水平。如此既能保證信息管理的暢通高效,又能避免出現類似于“填表抗疫”等形式主義怪相。
治理現代化VS失職瀆職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已出現了一些“失職瀆職”現象。客觀來看,這反映出國家現代化治理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大數據還有發揮作用的更大空間。大數據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既需要軟硬件建設的基礎條件到位,又需要整個體系的工作人員具備一定的大數據素養;既需要工作人員主動應用大數據技術處理各種工作,還需要整個管理體制的制度規定符合大數據治理的要求。
無論是理論上講還是從現實來看,借助大數據不可能完全杜絕疫情防控和未來工作中的“失職瀆職”現象發生,但是以此次疫情防控為契機,進一步推進大數據戰略,隨著國家大數據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未來工作中的“失職瀆職”現象一定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