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日趨成熟,智慧養老正日益受人關注。但是,很多公司遇到的現實卻是,初衷很好、落地很難,生產出的智慧養老產品很難得到老年人的青睞。為什么會這樣呢?
我們先來分析幾款相關產品。
智能音箱被視為智慧家居中樞之一,是這幾年市場上非常火的產品。阿里、京東、百度……各大公司的各種智能音箱產品琳瑯滿目,市場的銷量也是不斷上升, 在很多養老機構的樣板間中更是必不可少。但在老齡群體的現實生活中,智能音箱的使用卻是乏善可陳。究其原因,一是部分老年人鄉音難改;二是很多老年人說話不再像以前那樣清楚、聲音洪亮。這些客觀因素,都放大了智能音箱的使用難度,讓老人們望而卻步。
養老機器人也是人們關注的熱點產品。各種家居機器人殷勤地為人端茶送水,類似的畫面不僅廣泛傳播于各大視頻網站,在各種科技展會上也是屢見不鮮??墒?,老齡群體中有多少人做不到自己端茶送水,或者需要別人來端茶送水呢?現實生活中他們更需要解決的,往往是登高爬低這樣的事。而這些事,恰恰是現在的家居機器人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到的。
智能感應燈也是我們常見的產品。將智能感應燈布置在臥室床邊、廁所等處,確實為老人起夜提供了方便。但此類產品的通病是亮的很快,但亮的時間不夠長,沒有充分考慮到老人行動慢、如廁時間長等狀況,往往是老人還沒走到地方,或是還沒上完廁所燈就滅了,反而將老人置身于更不安全的黑暗環境之中。
智能窗簾也多以幫助老人生活為宣傳語。但實際上,生活中我們更加鼓勵老人多活動,以保持身體的各項機能。智能窗簾帶來的,恰與我們主導的健康理念相悖。
分析表明,當前許多智慧養老產品之所以很難打動老齡群體,就是因為在產品研發時“閉門造車”,“想當然”地認為有類似的現象,沒有從根本上找準痛點、癢點,結果就是把軟性需求當成了剛性需求,把錦上添花當成了雪中送炭。
那么,智慧養老如何避免“閉門造車”呢?
第一,不能光顧著在實驗室里搞發明,更要到實踐中去發現。日本企業為研發護理機器人,深入到單元型、多床型等5家不同類型的護理院,以30秒為單位,仔細觀察護理員一天當中要做哪些工作,每項工作用多少時間,甚至是工作時采用什么樣的姿勢,最終將護理流程細化成270個項目。如幫老人入浴,就被細分成入浴準備、脫穿衣、洗身等3項。統計表明,護理員每天的工作中,占比前5名的依次為:護理員自己的行動(28.71%)、幫老人吃飯、喝水(26.22%);幫老人排便(12.12%);幫老人移乘、移動(8.12%);幫老人洗面、清掃(5.45%)。進一步統計后,這些行動又可以概括為直接護理(直接接觸老人)和間接護理(不直接接觸老人)兩大類,直接護理占45%,間接護理占55%。在此基礎上,研發團隊使用OWAS身體作業姿勢分析法,分析哪些項目對護理人員的身體負擔最重。此后,研發團隊還要與護理員溝通,了解護理員覺得哪些項目急需研發護理機器人。通過這樣的實證調查,明確護理機器人的研發方向。
第二,不能只把老齡群體當作產品試用對象,更要讓老齡群體融入研發全程。德國企業將老齡群體納入研究團隊之中,與年輕設計師編成多個小組,既鼓勵老年人自己提出創意,也聽取老年人對創意的感覺和建議。老人與年輕人共同參與,研發出的產品先在各個小組間充分試用,有效提高了通用性,多次獲得各種制造獎項。
第三,不能只關注產品的物理效果,更要關注產品的心理效果。日本在試用護理機器人的過程中發現,很多老人在被機器人抱起時表情和手腿都會變得很僵硬,并且在調查中表示希望“自己也想要走走看”的老人較以往增多,提出調整護理機器人的使用方向,要求今后要根據入住老人的身體狀況,合理使用機器人,喚起老人自立的意愿。同時,也有護理人員在試用中表示,由于在操作機器人時擔心是否會發生問題,反而加重了精神負擔。為此,日本也進一步提出今后有必要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采取措施讓護理人員能夠安全、有效地使用機器人。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我們相信,隨著智慧養老的不斷深入,一定會為老齡化帶來新的想象空間和活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