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其列為七大戰略之一,構成未來很長一個時期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頂層戰略設計。從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在鄉村振興方面部署了短中長期結合的任務,“十四五”規劃基本延續了有關中央文件的部署。因此,我們先對黨的十九大以來的政策進行梳理,重點分析“十四五”鄉村振興的指導思想和目標要求。
鄉村振興已形成中央政策文件、中長期規劃、法律等共同構成的系統化設計。2018年中央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將2018年到2022年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個五年。去年年底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單列專章作出部署安排,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去年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了“三農”工作從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性轉移任務,要求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今年1月,中央1號文件印發《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今年4月2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鄉村振興促進法》并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使我國促進鄉村振興有法可依。
“十三五”時期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為全面鄉村振興奠定扎實基礎。“十三五”時期,我國糧食年產量連續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農民人均收入較2010年翻一番多。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面完成,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村改革向縱深推進,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農村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特別是面對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和嚴重自然災害影響,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產,糧食再獲豐收,全年糧食產量繼續穩定在1.3萬億斤水平上,“菜籃子”產品量足價穩,農業壓艙石愈發穩固。
我國農業發展還面臨不少深層次問題。當前,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高的問題突出起來。我國農業仍是大而不強、多而不優,基礎還不穩固,抵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能力較差;市場化組織化程度不高,產業鏈條短,全產業鏈收益低,國際競爭力不強;農產品結構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質量安全風險隱患依然存在;資源環境要素約束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任務仍然艱巨。解決這些瓶頸問題,要統籌考慮農產品產量、綠色發展和農民收益,更加注重能力提升、強基固本,綠色安全、適銷對路,科技創新、節本增效,推動農業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實現高質量發展。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指導思想。中央發布的《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指出,要堅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統籌發展和安全,落實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充分發揮農業產品供給、生態屏障、文化傳承等功能,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撐。
“十四五”時期推進鄉村振興的目標指標。到202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邁上新臺階,農村生活設施便利化初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應保障更加有力,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明顯優化,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提升,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取得積極進展,化肥農藥使用量持續減少,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鄉村建設行動取得明顯成效,鄉村面貌發生顯著變化,鄉村發展活力充分激發,鄉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農村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