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重大時代課題。本文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出發點,分析傳統小農經濟模式,審視過去、現在農村生產關系,以中國科學社會主義的立場探討現代化大農業,推演以現代化農業為根本,帶動現代化大工業、服務業的崛起的邏輯,力圖突破傳統發展模式的思維定勢,為鄉村振興思路和路徑提供一個視角。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連續幾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系統全面部署。在縣、鄉一線,“鄉村振興是個框,什么事情都能裝”,聚合資源,統籌協調,綱舉目張。在繁忙勞碌工作的同時,回顧來時的路,展望要去的地方,審視一下效率效果,是必要的。
鄉村曾經怎么樣?傳統意義上,鄉村是城市以外的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區域,居民是從事農業的農民人口,景象是農舍炊煙、柴垛雞鳴,生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產方式是“男耕女織”,經濟模式是自給自足,文化是禮俗交往、忠厚傳家,相互關系的強紐帶是血緣親緣地緣,代際傳承的生活智慧的體現是與節氣的合拍,階層上升的途徑是考學、參軍。文人鄉村情懷和情結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鄉村長什么樣?描述鄉村,“空心、留守、撂荒”是鄉村話題繞不開的高頻詞。看鄉村人口,一是傳統意義的農業勞動力主力已經脫離了農業鄉村勞動大量遷移到城市。傳統意義的純農民是留守老人。二是鄉村的人員構成已經出現了新的成分。參照有關研究文獻,新成分有農民工人、雇傭工人、智力型職業者、個體工商戶與個體勞動者、私營企業主、集體企業管理者、農村社會管理者。依職業地位,這些成分又可描述為果農菜農糧農, 農村專業戶, 體力工人, 商業服務業, 辦公室辦事人員, 專業技術人員, 官員、國有企業經理和私有業主。
鄉村有關內涵的變化,引來的思考是,鄉村的現實內涵是什么,也就是“鄉村是誰”這一主體的邊界在哪?進而引入的思考是鄉村振興是地域概念的振興還是人員概念的振興?鄉村振興對標的是鄉村的原居民,還是對標鄉村這一地域概念?換句話說,是原鄉民富起來,還是鄉村這片地繁榮起來?
鄉村振興“二十字”方針,其中產業振興是排頭,是重心。鄉村產業是什么?是農業產業。產業怎么經營?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有幾種方式?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和企業經營四種方式。操作層面的問題就來了:誰來種地?誰來發展鄉村產業?怎樣種地?怎樣提高農業供給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農民如何持續較快增收?小農戶如何分享鄉村產業增值收益?
由于先賦性資源缺乏,農民憑借著年齡優勢和體力優勢進入城市打工?!按蛞淮?、“打二代”在城市看到更大財富機會和更大代際階層上升機會,回流村民回村很難走得通順。解決農村撂荒地現象,發展農業產業,從業人員的部分和全部替換,成為一個大概率選項。政府導進政策、領導、組織等資源,政府主導引入外來資本,新建鄉村從業主體,產業化鄉村資源稟賦,在鄉村落地項目,改變鄉村業態,成為產業興旺的優先選項。
世代生活在鄉村的是“鄉人”。鄉村的持續發展繁榮離不開這些揣著鄉愁的農民工的回歸。上述兩個“選項”作為先導和啟動,實現回流農民工返鄉,進而培育新型農民作為新農村的主體。
具體說是從達成集體經濟主體地位,促成共同富裕,實現原居民新居民融合,人人都能出彩的目標愿景出發,將地權、空間權、自然歷史文化資源等要素入股,保護原居民利益;從遷入人員的長久存留著眼,將資金、技術、經營服務等入股,形成引入外力,引進資本,激活內力,落地項目,回流村民,持續發展。
新中國70年來,中國農業力圖實質性的跨越。在農業產業結構上始終是在點線結構上運行,從“以糧為綱”到發展畜牧業再到農產品深加工,這都是點線上的運動。在技術方面,許多地方依然是落后的靠天吃飯;在商業模式上幾乎沒有什么大的突破,“趕集市”式的“自由市場”一直沿用到今天。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仍然是主要的勞動生產方式;農業大致是作為工業的陪襯生存,雖然人人都知道農業永遠不能消失,農業又是人類世界永恒的主題,但三農問題(農業、農村、農民)卻在工業化飛速發展的今天,成了困擾中國人的經濟與政治的題。
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小農生產方式盤踞生存的問題,就要作好準備吃越來越貴的農產品,準備作好應對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經濟、政治、文化和教育等問題。針對農產品價格上漲趨勢,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平抑物價,這作為急難中應急之策,無可厚非。但是這些措施都沒有從根本上對現存的農業結構及其小農生產方式的格局有所觸動。從這個意義上看,這都是“踩著油門想剎車”的策略,導致惡性循環。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似乎是中國農村萬千現象的最根本的苦根,或者說,這是當今中國農業仍以小農經濟及其生產方式為主體運行必然結出的苦果。
中國農業出路何在?中國農業還有什么值得開發的嗎?中國農業還能有巨大的改變嗎?中國農業能和中國工業互為依托、互助并進嗎?中國農業如何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支柱產業?
中國農業的出路是中國科學社會主義現代化大農業,中國科學社會主義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將直接影響當代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中華民族新時代的再崛起,必將是以中國科學社會主義現代化大農業為核心或軸心的再崛起,即以標準化精準循環農業為基本特征的科學社會主義現代化大農業為核心或軸心,順序而現代化國防、貨幣金融、科學技術、信息產業、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及其工業、商業和相關服務業現代化的再崛起。再崛起的同時也是對經典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原典東方文化真正的繼承、發揚和光大。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根本目標及歷史使命,用一句話講:以經典馬克思主義、毛譯東思想為理論基礎,聯合勞動(組織起來)、共同富裕(消滅剝削),實現人類社會各階層和諧無階級的科學社會主義社會。
在鄉村振興這個未來三十年最重大的國家戰略中,必須在鄉村(以村集體為單位)建立起科學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確立“聯合勞動股份共有勞動者聯合體”,即確立在分工、協作和包括對土地在內的靠勞動本身生產的一切生產資料、勞動產品全體村民共同占有基礎上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在此生產關系制度化的基礎上,聯合勞動、共同富裕;養殖革命,種養一體及其現代大農業產業鏈延伸創新,從而推動鄉村全方位實施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社會建設。
從達成集體經濟主體地位,促成共同富裕,實現原居民新居民融合,人人都能出彩的目標愿景出發,將地權、空間權、自然歷史文化資源等要素入股,保護原居民利益;從遷入人員的長久存留著眼,將資金、技術、經營服務等入股,形成引入外力,引進資本,激活內力,落地項目,回流村民,持續發展。
中國的農業在呼喚現代化大農業、中國的農村在呼喚共同富裕的發展路徑、中國的農民在呼喚平等勞動的創新模式,總之,中國的農村必將走出一條華為式的大創造、大貢獻、大發展的共同富裕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