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的日益普及,在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的當下,智慧養老的呼聲越來越高。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原國家衛計委曾先后聯合發布《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和《開展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的通知》,在政策層面宣告中國養老產業已經進入“智能+”時代。
基于這一背景,如何構建健康、和諧的智慧養老體系,成為了各方關注的焦點。近日,記者跟隨采訪團走進江蘇南通如皋,探尋該地在智慧養老方面的思考與實踐。
“在藍色大屏幕的正上方,實時循環播放著養老服務社區的運行狀況;在屏幕正中間,數字地圖上隨時更新著老人的位置信息;在屏幕的正下方,老人24小時的照護情況一目了然……”在如皋智慧健康養老服務中心指揮室,本報記者看到了基于“互聯網+”的智慧養老新模式——藍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平臺。
該服務中心的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這個“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平臺”可以通過指揮中心實時監管所服務的社區運行狀況、老人24小時照護情況,為老人提供應急需求服務和位置信息服務。同時,它還可以進行養老機構信息的管理,為民政部門提供社區居家養老的大數據統計和分析。
作為“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的策劃者,南通海盟金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學成告訴本報記者,養老并不是躺在養老院進行養老就足夠,而是要關注健康,進行健康、智慧地養老。“我們之所以決定在如皋打造一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平臺,就是想把物聯網社區養老模式、經營理念等融入到如皋的社區養老中,讓互聯網和物聯網的技術能更好地服務于大眾。會選擇如果哦啊作為養老試點,也是基于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如皋在智慧養老方面,有著很長遠的考慮,如皋是全國知名的長壽之鄉;另一方面,是如皋各部門在信息融合上很順利,有利于平臺對老人各方面需求的精準把握。”朱學成說。
作為“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在如皋的線下應用中心之一,藍智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是如皋第一家利用“互聯網+”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機構。該照料中心的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截至目前,藍智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已為3000多名老人提供交流、休閑、娛樂、助餐、助浴等服務,其中以60—80歲的老人居多。本報記者了解到,該養老服務中心通過互聯網、云計算、可穿戴設備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服務,使智能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成為可能。
在同樣的大屏幕前,一位老人正拿著磁卡進行刷卡簽到。本報記者通過詢問得知,老人名叫韓利玉,今年已經60多歲,退休前曾在一家食品公司做出納,退休后閑賦在家。“自從藍智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開始運營后,我在家里待的時間就變少了,在這里待的時間反而變多了。”韓利玉對本報記者說,“這里有很多退休的老人,平常很閑,就在這里聚會、聊天,活動挺豐富的。配發的信息磁卡還可以簽到積分,積分夠了就能換小禮品。”
另一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老人繆新民今年已滿75歲,子女都已移民海外,家里就剩他一個人。“針對我這種情況,照料中心給我配備了一部專用手機,出現緊急情況時,只需要按一下手機上的呼叫按鈕就可以聯系到工作人員,這對我們這些獨居的老人來說特別方便。”繆新民對本報記者說。
“事實上,老人對于智慧養老的熱情是遠超想象的。”南通海盟金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學成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不過,在提供養老服務的過程中,也不免會遇到一些困難。”
“首先就是老人的語言溝通問題。”朱學成舉例說,對于小城市而言,很多老人通常只說本地方言,所以在提供養老服務時,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語言情況,配備普通話和當地方言進行雙語溝通。同時,不同地區的老人,對養老服務的需求也不相同。“就集中式的社區養老服務來說,對于長期生活在城市的老人而言,他們的參與度會比較高。而對長期生活在農村的老人來說,由于生活習慣的不同,他們的參與度會明顯偏低。”
除此之外,不同地區對于養老服務的政策規定也不同,因此,企業對其提供養老服務的側重點也不一樣。“養老服務要因地制宜,不能完全復制。要從老人的角度出發,把終端交給老人,讓他們能更便利地運用互聯網技術,體驗到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和服務。”朱學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