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應該看到,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個字總要求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準確把握總要求的具體內涵及其相互關系,是理清鄉村振興戰略思路、全面科學系統落實鄉村振興相關工作的重要一環。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沒有鄉村產業的興旺,鄉村振興就是空中樓閣。“產業興旺”首先要落實糧食安全,“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充分發揮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保障功能,開發農機裝備與種業等現代科技創新的增產潛力,夯實糧食生產能力。其次要著力推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特別是要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且形成功能多樣的現代農業,切實促進農民增收,消除農村貧困,實現鄉村生活富裕。
與此同時,應注重加快信息技術、綠色制造等高新技術在整個產業鏈中的應用與滲透,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切實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全面培育“現代農業+”的創新發展新業態,通過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動現代科技走進鄉村,農業產品走出鄉村,挖掘和激活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潛力。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環境基礎。與自然和諧相處、安居樂業是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部分。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的背景下,必須加大農村生態治理資金的投入,建立健全有利于農村生態治理的生態補償機制,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實現“百姓富”和“生態美”的“雙贏”。
還要進一步創新與整合相關技術,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村水環境治理和飲用水水源保護、土壤污染治理修復、流域環境治理、近岸海域綜合治理等,實現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嚴禁工業和城鎮污染向農業農村轉移。另外,在鄉村改造過程中,需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注重文化傳承,全面改善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質量,通過建設美麗鄉村、完善農村生態治理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村容村貌,更好發展鄉村旅游、打造田園綜合體。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文化基礎。要弘揚廣袤鄉村保留著的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對鄉村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保護,特別是要加大對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的關鍵區域的保護,對民族地區的民俗、民風、民居等特色文化的保護也要重視起來,守護好廣大農民的精神家園,防止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流失,為鄉村振興提供內在保證和動力源泉。
在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尤其要注意提高農民對鄉村振興相關政策及其重大意義的認知水平,培養其責任意識、參與意識,吸引更多農民更好融入鄉村振興的進程。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社會基礎。加強鄉村治理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首先要推動鄉村組織振興,打造千千萬萬個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培養千千萬萬名優秀的農村基層干部,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推動鄉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更好引導、帶領群眾投身鄉村振興的偉業。
同時,要積極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緊跟新時代,唱響主旋律,真正實現鄉村鄰里和睦和諧,形成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保障鄉村社會健康有序發展。
另外,必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統籌規劃鄉村振興的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按照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基本要求,打造配備能力突出、甘于奉獻的干部隊伍和人才隊伍,通過人才振興為鄉村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群眾基礎。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根本動力,維護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促進廣大農民共同富裕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解決好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加強農村民生建設,讓廣大農民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要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按照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要求,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提升農村勞動力從業水平。同時,要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立足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持續增加鄉村居民收入,縮小城鄉居民在收入和公共保障方面的差距,讓億萬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從現在到2050年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是一個長期的奮斗過程,我們要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過程中,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不斷深化改革,提高資源配置的有效性,最終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