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产品和欧美产品的区别,成全电影大全在线观看国语版高清,国产精品美女一级在线观看,久久精品综合视频

海盟金網軟件

基于鄉村價值的鄉村振興思考

發布人:海盟金網發布日期:2023-02-06人氣:0

一、鄉村價值理論的提出

鄉村因農業生產而生,也為農業生產而存在和發展。鄉村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始終遵守兩個原則,一是適應農業生產,二是方便百姓生活。并由此衍生出諸如熟人社會、鄰里關系、民間信仰、地方知識、節日時令與民俗等一系列社會文化現象,形成鄉村特有的價值體系,滿足著人們物質、文化、精神的需要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通過對鄉村的研究,我們歸納出鄉村應具有的六個價值表現:生產、生態、生活、社會、文化與教化[1]。六個方面密切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形成了村落價值有機整體,體現人們綜合利用當地資源和抵抗各類風險的智慧。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既包括一方資源可以滿足老百姓物質需求,同時也包含著一方水土對一方人品格的塑造。人們創造了村落,村落也影響和規范著人的行為,形成村落文化。鄉村為什么會衰敗?人們可以解釋為是工業化、城鎮化的沖擊,事實上中國鄉村的衰敗景象并不完全是農民自愿選擇的結果,其中包含著諸多無奈。

用鄉村價值理論解釋鄉村衰敗,是由于鄉村在其發展過程中某些要素及其要素關系的變化,致使鄉村運行能量減弱或鄉村價值喪失。如人口數量的增減、生產條件的破壞等因素導致傳統村落的封閉循環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資源的減少以及極端天氣的頻繁,增加了生產風險,降低了農業產出;村落共同體解體導致合作減弱;城鎮的吸引與鄉村基礎設施落后導致的城鄉關系失調等,都是構成村落衰敗的重要內因。鄉村價值理論主張從鄉村體系內部考察鄉村衰落的原因,尋找鄉村振興路徑。當我們從鄉村價值視角看鄉村,就會發現鄉村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甚至以往被視為缺陷的要素也可以轉化為經濟優勢。如人多地少,為發展特色手工業提供了條件;鄉村人口流失,讓留下的勞動力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為家庭農場形成創造了條件;以往被認為落后的習俗和生活方式,可能因其豐富的生存智慧而成為寶貴的教育和旅游資源。總之,鄉村價值理論主張以原有鄉村價值為基礎,尊重鄉村所具有的價值體系,通過激發鄉村內在活力而實現鄉村振興。從某種意義上說,鄉村價值理念的鄉村振興,就是重視鄉村原住居民的主體地位,重視鄉村價值的修復和復興。強調鄉村自身價值,但并不排斥外來資源,關鍵是看其能否與村落價值實現很好融合。實踐中發現,凡是能實現這種融合的項目,就存活下來了,凡是不能實現融合的項目就成為獨立于鄉村體系之外的“項目孤島”。因此,審查一個項目或措施是否有助于鄉村振興,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考察該項目是否融入了鄉村價值體系。某村莊落地了一個萬頭豬場項目,這個項目除了占用了鄉村的土地和對村落環境造成一定污染外,對村民的生產、就業沒有任何帶動意義。村民均已上樓,失去了養殖業的基本條件,對發展鄉村養殖業也沒有任何帶動。這樣的項目與村民的生產、生活沒有任何聯系,屬于與村落無關項目,投入再多的錢,對鄉村振興也沒有積極意義。這樣的發展思路,不僅難以發現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還會加劇鄉村社會矛盾,進而引發社會的不和諧。

鄉村價值理論指導下的鄉村振興,不是靠單一項目解決問題,而是體現為綜合措施。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明確指出:“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2]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總目標是一個有機整體,相互之間不可分割。因此,鄉村振興內容很難分出先后順序,就產業振興而言,不僅有種植業和養殖業,還包含手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不僅依賴生產技術,還依賴于生態環境、特色民居和村落形態,所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正是要通過村落價值體系實現生態優勢到經濟發展優勢的轉換。鄉村文化建設和文明鄉風同樣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文化不僅賦予農業產品以文化含義,農業文化同時也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鄉村教育、鄉村休閑等重要內容。鄉村的有效治理和村民的富裕生活不僅為鄉村產業興旺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其本身也可以吸引游客分享鄉村生活。產業振興和人才振興的關系也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沒有產業支持,就很難吸引人才,沒有人才,產業振興也十分困難。因而,鄉村振興必須整體推進、全面振興。

基于鄉村價值理論的鄉村振興不僅追求物質收入的增加,更著眼于村民幸福指數的提高。鄉村振興不是自上而下的干預和命令,不是疾風暴雨式的運動。鄉村振興應該是鄉村要素再平衡、鄉村價值再實現的漸進過程,不是急于求成甚至犧牲長遠利益換取眼前利益,更不能在村莊外貌上做表面文章,而是要在尊重村民主體地位基礎上,通過挖掘和發現鄉村價值,激發村落凝聚力、向心力和活力,獲得村莊融合發展和整體進步。

二、鄉村價值與鄉村振興的關系

鄉村振興五大目標與鄉村的六大價值具有密切關系,鄉村振興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鄉村綜合價值實現的過程。

(一)鄉村的生產價值與產業興旺

鄉村生產價值是指鄉村圍繞產業形成的一系列適應性條件。鄉村本質上是圍繞鄉村生產而成長起來的,產業興旺其實就是要把鄉村產業功能充分發揮出來。這就必須明確三個問題,一是要了解鄉村產業類型。鄉村產業不僅包括種植業和養殖業,也包括手工業和服務業;不僅包括田間生產,也包括庭院經濟。二是要清楚鄉村產業之間的關系。鄉村多種產業彼此相互聯系、互為因果、充分融合,形成獨特的鄉村產業體系。如種養業融合形成的循環農業,農業與手工業融合實現了資源綜合利用,農業與休閑、教育、養老等融合形成了現代鄉村服務業。三是要把握鄉村產業與鄉村的密切關系,這一點特別需要注意的。以往的思維往往把農業生產和鄉村分割開來,由于不了解鄉村與各類產業之間的密切關系以及產業和鄉村的關系,消滅鄉村的同時,也必然削弱鄉村產業。如違背“近地原則”,強迫農民集中上樓,致使農民無法耕種土地;消滅農家院落,庭院經濟隨之消亡;沒有了鄉村,也就不可能培育出家庭工廠、鄉村車間、手工作坊,更難以留住鄉村手藝。一些地方甚至出現建設了“美麗鄉村”,卻使農民喪失生計的現象。

依據鄉村生產價值原理,產業興旺首先要強調多業并舉,所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反映的正是鄉村生產內容及農民需求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鄉村產業多元化不僅可以滿足農民多樣化需求,維系農民“去貨幣化”的消費福利,而且有利于降低自然風險和化解市場風險。其次,鄉村產業興旺要重視融合產業發展。這種融合不僅表現在農業內部的融合,如種植業養殖業的融合。也表現在農業與手工業的融合,如利用農產品或農業廢棄物發展編織、釀造與食品制作等。特別要強調融合產業必須體現產業與鄉村的融合關系,鄉村為鄉村產業提供空間的同時,也為融合產業提供了內容與條件。如最近興起的文旅農融合就很好詮釋了鄉村與產業的關系,這里的文化就是存在于鄉村生產和農民生活中的農業文化與鄉村文化,是鄉村民俗、習慣、生活方式等綜合。這里的旅游資源包括村落景觀、鄉村特色民居、村民生活、地方美食以及村民的關系等,由此發展出來旅游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等。鄉村是融合產業得以存在的基本條件,我們反復強調,要理解和認識鄉村價值與產業的密切關系,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和鄉村作為產業載體的原則,任何排斥農民和排斥鄉村的做法都與產業興旺背道而馳。

(二)鄉村的生態價值與生態宜居

鄉村的生態價值是指鄉村的存在對周邊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生態環境、空間生態環境以及文化生態環境等所發生的積極影響。在鄉村,生態理念滲透到村落選址、民居建造、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民間習俗與信仰之中。充分體現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和利用自然的智慧。

首先,鄉村是生態循環的重要節點。鄉村的生態循環不僅體現在種植業與養殖業之間,如糧食用于人的消費,作物秸稈作為動物飼料,動物的排泄物作為有機肥,實現了有機循環。這種循環同時體現在村民的生產與生活之間。如被當今稱為廚余垃圾的剩菜剩飯是飼養家禽家畜的飼料,鄉村的很多“垃圾”是有機肥的理想原料。正是由于鄉村的存在,種養融合和鄉村生產與生活之間的封閉循環利用才是安全可靠的。其次是資源的綜合利用。一方面體現在耕地的綜合利用。農民發明土宜論和土脈論,前者認為不同地區、不同地形、不同地塊和土壤適宜生長不同作物或飼養不同動物,即因地制宜。后者則認為土壤是有血脈、活動的,與氣候變化相呼應的生命有機體。特別強調“物性之宜” “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成為了傳統農業幾千年來長盛不衰的思想基礎。綜合利用的另一方面體現為對農產品的綜合利用,不僅把農產品加工成食品,發展出面食、米食、釀酒、制醋等飲食文化,還利用農業副產品發展出了諸如草編、竹編、木工、雕刻、糧畫、面塑等鄉村手工藝,實現了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其三是鄉村的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生活不僅體現在節儉傳統,也體現在珍惜勞動成果的品質、拒絕浪費的習慣、就地取材等理念,凝聚著人類的生態智慧。與大自然節拍吻合的生活節奏,被認為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為把鄉村建設成養生、養老、養心的“三養”社區提供了依據。

從鄉村外部看,鄉村坐落在綠水青山之間,具有人類賴以生存的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從內部環境來看,村落的空間環境決定的和諧人際關系,村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造就的敬畏自然和尊重自然的智慧,不僅協調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密切了人與人的關系,是符合人性特點、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們必須看到近些年隨著資源利用、生產活動和生活方式的變化,造成鄉村土地污損化、水體污染化和空氣污濁化日趨嚴重,呈現出污染類型多樣化,面源污染與點源污染并存,生活污染和生產污染疊加等特點,嚴重威脅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從多方面進行重構鄉村生態。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建設不是要照搬城市建設的套路,而是要遵循鄉村特點,從傳統鄉村中汲取生態智慧。鄉村在合理利用土地、保護耕地、維系生態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城鄉融合背景下,實現鄉村與城市功能上的互補,是把鄉村建設成幸福美麗家園的重要理念和路徑。

(三)鄉村的文化價值與鄉風文明

鄉村文化價值是指鄉村所具有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的功能。鄉村文化建設是實現鄉風文明的有效抓手。人們常說,鄉村是文化的寶庫,鄉村文化類型十分豐富,首先是農業文化,如耕作制度、地方生產經驗、傳統品種、生產工具、勞動方式等。諸如稻魚共作、稻鴨共作、梯田文化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其次是民間信仰,這是一種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關神靈崇拜的信仰習俗慣制,它以“敬畏自然、崇德敬祖”為基本思想主題,蘊含著“萬物有靈”、“天人合一”等豐富的生態哲學思想,是原始先民對自然、世界、自我的認知方式和價值觀念的一種反應,體現著民眾趨利避害的文化心理以及對美好生活、理想社會的一種精神渴求[5]。其三是習俗與節日。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中形成并世代傳襲的生活方式,體現在鄉村居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包括勞動方式、消費方式、交往方式以及文化娛樂方式等。習俗往往與民族傳統節日聯系在一起,表現為婚喪嫁娶等人生禮儀、節日慶典、民族舞蹈、音樂表演等,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了解鄉村文化價值,還必須清楚鄉村文化的載體,這是一個十分復雜、遠未被揭示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完全可以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我們認為,傳統文化首先存在于村落的空間結構之中,村落形態、鄉村肌理、特色民居、農家院落以及祠堂、廟宇、戲臺等公共空間都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次,傳統文化存在于鄉村特定的社會結構之中,家庭、家族的存在以及農戶的開放性特征,形成了特定的家族關系、鄰里關系和熟人社會,于是就有了上慈下孝、尊老愛幼、鄰里互助、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就有了鄉規民約、村落示范、監督和教化功能,也就具有了文化傳承。其三,傳統文化存在于鄉村生產與生活方式之中。鄉村生活方式既是鄉村文化的內容,又是傳統文化得以存在的重要載體。鄉村文化規定了鄉村居民生產與生活的行為準則、意義和價值,并在鄉村生產與生活環境中得以延續和發展。

(四)鄉村的教化價值與治理有效

所謂教化價值是指鄉村特定空間中產生的社會規則以及文化現象對人的行為塑造作用。在鄉村發展過程中,鄉村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規范,約束和制約著人們的行為,表現出典型的教化特征。

鄉村作為一個天然的教化空間,在潛移默化中發揮著對村民行為的訓導、規范與教育作用,通過鄰里的親近與疏離、群體輿論與壓力、節日時令與慶典禮儀、村規民約與習俗等途徑,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達事明理、明辨是非善惡。這種教化具有綜合性、漸進性和反復性等特點。許多鄉俗盡管不是強制的,但是在鄉村環境中卻是不可抗拒的。成為維系村落共同價值取向和秩序的有效途徑。它們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實現了人的行為從服從到內化的轉變。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構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鄉村自治需要一定的條件做基礎,其中村民的主體地位、熟人社會、使用共同的資源、維系共同的秩序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前提,在這樣的村落環境中,也就逐漸形成了“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的鄉村治理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鄉村自治體現的正是農民當家做主的主體地位,因此,珍惜鄉村自治資源,尊重鄉村的社會結構,才能為源頭治理和系統治理奠定基礎。

鄉村勞動、節日、禮儀、風俗、習慣、家風家訓、村規民約,以及保存在鄉村的上慈下孝、尊老愛幼、鄰里互助、誠實守信、勤勞儉樸、團結和睦等傳統美德,都是重要的德治資源,德治是民間社會組織自主化解道德難題、消除道德沖突、增進道德團結的行動機制,為鄉村治理提供了行為準則和評判標準。法治是鄉村治理的保障。在鄉村,自制、德治、法制是融合的,而不是分立的。自治需要法治做基礎,德治豐富了自治的內容,自治又是實現德治的途徑和形式,法治又為德治守住底線。“鄉村道德講堂”和“村民道德評議會”是在我國鄉村被廣泛采用的兩種自治與德治方式。通過評選好公婆、好媳婦,用身邊的好人好事,教育身邊的人,讓村民在實踐中獲得道德認知和道德感悟,營造積極向善的社會氛圍。并且,三治融合只有在鄉村空間結構和社會環境下才是有效的。

三、基于鄉村價值的鄉村振興路徑

根據鄉村價值理論,鄉村振興要著眼于鄉村結構修復,使其應有價值在新的條件下得以實現并發揚光大。其實現途徑是在整理鄉村資源基礎上,重新發現鄉村價值,通過制度創新、組織創新,放大鄉村及其構成要素價值,賦予鄉村新的生命力,也可通過引進可以融入鄉村價值體系的新資源,為鄉村體系注入活力。下文將闡述基于鄉村價值理論的鄉村振興基本路徑和方法。

(一)挖掘和整理鄉村資源

鄉村振興的基礎工作是整理鄉村資源。鄉村資源包含十分豐富的內容,首先是自然資源,山、水、林、田、湖、草、動植物、微生物資源等,不僅決定鄉村環境,也決定了鄉村的產業類型。如耕地數量、質量、人地關系、水資源等,都對農業類型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決定性影響。其次是社會資源,是指社會事業發展程度、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關系網絡。具體包括地理位置、道路交通、通訊、知識技術構成、人口數量與結構、村落社會關系與社會組織等;對鄉村社會結構的剖析是鄉村社會資源分析的重要方面,如家庭結構與家庭關系、家族結構與家族的功能、鄰里關系、干群關系、非正式群體的構成、村民的活動范圍、流動半徑、結成的社會關系等,都是影響和制約鄉村發展和振興的重要因素。其三是文化資源,人們常說,鄉村是文化寶庫,鄉村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從生產到生活,從農業到手工業,從民居建筑到村落肌理,從民間信仰到鄉村習俗,從節日時令到紅白喜事,從約定俗成到村規民約,鄉村文化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滲透在鄉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鄉村文化不僅包括傳統文化,也融入了現代科技、城市文明等現代文化。整理鄉村的文化資源對農產品的品牌建設、鄉風文明建設、鄉村的旅游產業發展以及實現鄉村的有效治理均具有重要價值。

需要強調的是,鄉村的各類資源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類型界限,往往是彼此嵌合,形成不可分割的融合體。比如產業資源可以是自然資源,也可以是文化資源,還可以是社會資源。人們常說的特色產業,其實就是由天時地利人和等綜合因素共同決定的。鄉村資源整理非常復雜,要按照鄉村振興的實際需求,對紛繁復雜的鄉村資源進行梳理、排列,并對其利用價值進行分析甄別,清楚哪些是當前可以利用的,哪些是具有潛在利用價值的,從而為合理利用鄉村資源提供依據,為鄉村全面振興奠定基礎。

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鄉村資源,使寶貴的鄉村資源轉化為鄉村經濟發展優勢,我們提出了鄉村資源要素平衡模型,目的在于考察鄉村資源要素利用之間是否協調平衡,要素間關系是否合理。要素之間合理的關系有助于每個要素發揮其作用,達到和諧共生的狀態。不合理的要素關系會導致要素難以發揮作用,或淪為孤立要素被閑置,或成為負擔。分析鄉村資源利用的基本做法是考察每一個資源要素對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社會、文化等功能所發揮的作用。如果發揮的是積極作用,表明這個要素利用是合理的。有些要素對鄉村價值體系不發揮作用,則屬于無效要素。以土地資源要素為例,如果要流轉土地或者改變土地利用方式,或者調整產業結構,就必須考慮其對農業生產、農民收入的影響,還必須考察對生態環境和農民生活的影響,考察對社會關系與鄉村文化的影響。過去有些失誤就是由于缺乏鄉村價值體系思維,把不可分割的整體割裂開來,結果出現生產發展了、生態卻破壞了,收入提高了、生活質量下降了,村莊“漂亮”了、文化失落了等現象。平衡與協調鄉村要素關系的基本方法,是通過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來實現。通過制度創新可以改變發展要素間的關系,通過組織創新可以形成新的社會結構,由此協調人與資源要素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為激發鄉村活力提供基礎。

(二)發現和復興鄉村價值

長期以來,由于人們認識不到鄉村價值,導致寶貴的鄉村資源處于休眠狀態。因此,鄉村振興要在整理鄉村資源的基礎上挖掘鄉村價值。鄉村價值既包括鄉村的整體價值,如前文所述的生產、生態、生活、文化與教化價值等,也包括鄉村構成要素的價值,如地理環境、水資源、特色鄉村形態、特色物產、特殊生活方式、地方知識與信仰等,都有其特殊價值。發現這些要素的價值,并揭示其對產業、生活、文化與治理的現代意義,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發現鄉村價值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考察資源利用的歷史,搞清楚某一具體鄉村資源要素的優勢與傳統利用方式,以此為基礎,研究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有無再利用和開發的價值,有些東西過去曾發揮過作用,今天可能不適用了。有些過去被視為無價值的東西,今天可能成為了有用的資源。二是從新的角度看待鄉村資源,因鄉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從不同視角、不同學科、不同思維方式審視鄉村時,往往會發現常人難以發現的價值。從這個角度講,外來人可以發揮特殊作用,如城市人、官員與學者等,由于需求不同、專業背景不同、追求目的不同、視角不同,對鄉村要素的價值判斷也不盡相同。他們可能在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有獨特的發現,成為鄉村振興新的增長點。鼓勵人才下鄉,鼓勵各類專業人才為鄉村振興出謀劃策,不失為發現鄉村價值的有效渠道。

(三)放大鄉村價值

鄉村價值理論認為,鄉村之所以衰落,是因為鄉村在封閉環境中低水平循環,能量不斷衰減的結果,通過放大鄉村及其要素價值,可以實現鄉村在更高水平上的循環。放大鄉村價值主要有兩個途徑:第一,把原本不認為是資源的要素,轉變為鄉村發展要素,如通過發展特色農業、有機農業、鄉村旅游業等,把過去不能獲得財富的綠水青山等生態優勢轉化為鄉村的經濟發展優勢。把原本認為沒有價值的老房子、舊物件、地方習俗、鄉土文化、地方手藝等開發成文創產品,變“包袱”為財富。第二,通過要素融合實現鄉村財富放大。鄉村要素融合實現的途徑一般為縱向的產業鏈延伸和橫向的鄉村功能擴展。鄉村價值理論的產業鏈延伸不僅包括直線式的一二三產業單鏈式延伸,而且包括了以鄉村資源綜合利用為特征的多鏈型產業。鄉村要素融合的橫向表現是指鄉村及其要素功能與價值的擴展,如農業的景觀價值、鄉村的休閑價值、農業與鄉村的藝術價值以及教育價值,都可以成為鄉村發展的新增長點,為鄉村發展帶來動力與活力。近些年,一些農業文化遺產地和列入國家傳統村落名錄的古村受到人們的青睞,正是鄉村價值放大的體現。

(四)制度創新

中國農村改革就是從改變農民與土地關系開始的,通過制度創新形成了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在鄉村要素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的情況下,通過改變要素間的關系,就可以激發農民的活力和創造力。鄉村振興只有破除束縛農民手腳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視,其活力才會被激發出來。鄉村價值理論特別強調尊重和確立農民主體地位,在構成鄉村的諸要素中,農民是核心,失去了農民,鄉村價值就失去了活的載體,也就失去了可持續的發展動力。一些排斥農民主體地位的創新違背了農業和鄉村發展規律,會成為鄉村振興的障礙。例如,一些地方以創新為名,以各種名目否定農民的主體地位,要耕地而排斥農民,人為隔斷農民與土地的密切聯系,把農業置于不可持續的危險境地;有些所謂創新阻斷了人們返鄉的路,割裂了城鄉關系,削弱了城鄉要素的流動;有些創新改變了鄉村的空間結構和社會結構,消滅了傳統文化的載體,鄉村綜合價值由此喪失。這些做法是特別需要值得警惕的。

(五)要素引進

我們主張尊重鄉村價值體系振興鄉村,但是并不排斥外來資源。相反,在城鄉融合背景下的鄉村振興,要素引進是為鄉村注入活力的有效手段。基于鄉村價值理論的要素引進,需要強調三方面問題:一是只有那些能夠融入鄉村價值體系的項目才是有效的。實踐中用錢堆起來的典型之所以沒有生命力,主要原因就在于項目獨立于鄉村價值體系之外,沒有為鄉村價值體系所接納。二是在引進物質要素的同時也要注意文化要素的引進。鄉村作為價值系統需要各個要素的均衡發展,才能彼此促進,形成合力與疊加效應。實踐中由于單一經濟要素引入,或過分強調增加收入,忽視文化建設,致使鄉村結構失調、文化衰落甚至失去鄉村生活的教訓并不罕見。三是智力資源的引進與人才培養。鄉村振興,人才先行,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沒有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振興鄉村無從談起。就地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吸引農民工返鄉、鼓勵市民下鄉、號召新鄉賢為家鄉做貢獻等,都是解決鄉村人才匱乏的有效途徑。培養和教育農民是基礎,只有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培養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才能為鄉村振興奠定群眾基礎。同時,對干部教育是關鍵,不了解農業基本特點、不懂得鄉村發展規律就難以正確理解和把握中央關于鄉村振興的政策,就會把鄉村引向歧途。社會教育也十分必要,不僅可以營造全社會關心鄉村的社會氛圍,也可以減少他們遭受挫折的幾率。近些年,許多社會組織和城市居民懷著對鄉村的感情和對農業的熱愛,投資農業或幫助村民建設鄉村,結果大多以失敗告終,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通過教育可以提高人們對鄉村的認識,避免彎路和錯路。

相關資訊
  • 鄉村振興是重大時代課題。本文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出發點,分析傳統小農經濟模式,審視過去、現在農村生產關系,以中國科學社會主義的立場探討現代化大農業,推演以現代化農業為根本,帶動現代化大工業、...
    2024-02-01 11:35:52
  •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明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尤為突出。40年來的改革開放進程中,...
    2023-11-28 15:10:15
  •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黨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
    2023-11-21 09:15:02
  •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新時代的三農問題越來越突出,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鄉村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那就是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本文就是針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以及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途徑進行的探討。...
    2023-09-28 11:10:21
  • 鄉村振興一方面可以帶動在城市務工的農民工回流鄉村,給農村帶來豐富的人力資源,從而帶動鄉村的農業,基礎加工業發展,另一方面大量的低收入群體回流鄉村,降低社會矛盾,有利于社會長治久安。另外現在城市壓力大,...
    2023-07-12 15:10:48
  •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
    2023-07-12 11:15:38
  • 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我們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旅游能帶動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商貿業等相關聯產業的發展,使鄉村由單一農業經濟轉變為一二...
    2023-07-11 10:10:46
  • 鄉村產業發展的本質是市場配置資源的結果,同時也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引導。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暢通要素流通渠道,保障不同市場主體平等獲取生產要素,推動要素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
    2023-05-22 09:35:52
  •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國務院發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攻號角,黨中央發了號召,我們務必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打一場漂亮仗,取得全面勝利。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地域廣闊,農業人口占了絕大多數,且發展極不平衡。盡...
    2023-05-04 14:35:32
  •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
    2023-04-25 13:35:30
在線咨詢
電話咨詢
返回頂部

      <menu id="aattj"></menu>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丘北县| 苗栗县| 方山县| 霍林郭勒市| 朝阳区| 牡丹江市| 甘洛县| 宁陕县| 如皋市| 土默特右旗| 叙永县| 津市市| 三亚市| 个旧市| 施甸县| 枞阳县| 威远县| 兴化市| 丘北县| 阜新市| 遂平县| 景宁| 大英县| 甘德县| 乌海市| 义乌市| 宣汉县| 西盟| 内丘县| 镇康县| 延安市| 东方市| 云龙县| 东港市| 洛隆县| 开阳县| 阳泉市| 方山县| 临海市| 揭西县| 嵩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