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我國“三農”發展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基本原則和政策舉措作出了全面部署。為確保黨中央的相關政策舉措落地見效,必須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深刻認識鄉村振興的戰略意義和歷史機遇。
振興鄉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復興既包括城市的發展,也包括鄉村的振興。近幾十年的工業化、城鎮化中,城市快速發展,但農村發展相對滯后。在地區差距中,各地城市間的差距并不很大,差距主要是在鄉村之間。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因此,促進鄉村振興,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大任務。
振興鄉村是加快農業農村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長期以來,我們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特別是重視農業產量的提升,對農業效益、農村建設重視不夠。這一方面加劇了農業的資源、環境制約,壓縮了農業發展的空間,另一方面造成農村要素大量流失,農村人才、資金、土地等生產要素持續單向流入城市,農業農村發展的支撐力量被削弱,發展動力不足。只有推進鄉村振興,擴大農村開放,才能進一步聚攏農村人氣,吸引要素流入,打開農業農村發展的空間。
鄉村振興是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舉措。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在下降,但農業的基礎地位沒有變,今后也不會改變。近些年我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但就業增加、收入增長、環境改善,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有堅實的農業基礎。農產品供給充裕,物價穩定, 這對深化改革、推進結構調整、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強大支撐。推進鄉村振興,不僅可以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還可以通過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擴大有效投資,還能夠改善消費環境擴大消費需求,從而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農村基礎薄弱和農民消費水平相對較低,這是目前的一個短板,也是今后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潛力所在。
鄉村振興是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我國農村人口近6億,即便將來城鎮化率達到較高水平,仍會有幾億人生活在農村。促進鄉村振興,把農村建設好,農民才能安居樂業, 也才能為城鎮居民提供差異化、多元化的良好環境。農村的風光、文化、產品等都將是城鎮居民消費、分享的內容。繁榮、富裕、美麗的現代化農村,不僅屬于農民群眾, 也屬于城鎮居民。
因此,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深刻把握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城鄉關系變化特征,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對“三農”工作作出的新的戰略部署,反映了時代的呼喚、發展的必然、人民的期盼。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目前看是完全有條件的。經濟社會發展進入現在這個階段,鄉村振興具備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一是,居民收入提高后,對農產品和農業的生態、社會、文化、休閑等多功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業產業發展提升的空間被打開。二是,隨著城市生活成本的日益提升,農村對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吸引力在不斷加大,較低的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經營成本,以及穩定的勞動力和原料供應等,為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三是,幾千年的農耕文明,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滲透在每個人的骨子里,人民對田園鄉愁的向往形成強大的文化力量,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大推力。四是,這些年我們國家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 國家支持“三農”發展的政策不斷完善,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物質上的基礎支撐。五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長期實踐中,各地不懈探索,積累了大量成功做法,這為鄉村振興在實踐上提供了寶貴經驗。
鄉村振興有需求、有基礎、有條件,我們必須緊緊抓住這一歷史契機,順勢而為,主動作為,努力開創農業農村發展新局面。
作者為國務院研究室黨組成員 郭 瑋